近日,由中國五冶承建的中冶瑞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中冶新材料副產物無害化處理項目進入正式生產階段,標志著國內首條電氣自動化鎳鈷固廢處理生產線為同行業自行處置副產渣提供了樣板。
據悉,該項目位于河北唐山曹妃甸工業區鋼鐵電力產業園區,總占地面積25200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約 16520平方米,以中冶新材料項目一、二期及廢舊電池回收利用項目生產的副產物作為原材料,取代原礦資源,循環利用,項目建成后達到年處理副產物50173噸的能力。
該項目是依托國家級固廢資源化專項重點研究課題——“鎳鈷/鎢/銻戰略金屬冶金固廢清潔提取與無害化技術” 成果實現的產業化項目。鎳鈷固廢處理生產線主要處理酸堿浸出副產物、含鈣副產物、水處理含碳副產物、水處理過濾副產物、鈧系統副產物等。項目采用蒸汽干燥-回轉窯-電爐工藝,將副產物轉化為鎳锍、玻璃態水淬渣及脫硫石膏,可產鎳鈷產品2007噸/年、玻璃態電爐副產物15555噸/年(干基),實現副產物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循環利用,可有效處理中冶新能源自產渣,并將為相關產廢企業提供固廢處置服務。
項目于6月進行試生產,7月15日產出第一爐鎳鈷產品。試生產期間處理量已達到設計產能,累計處理副產渣5500噸,鎳鈷產品鎳含量高達25%以上,產品質量優于設計指標,電爐玻璃態渣及副產石膏渣均作為合格產品實現外售。目前,中冶新材料副產物車間生產工藝全流程已經打通,設備運轉情況良好,員工專業技能顯著提高,現已達產,即將進入生產經營期,預計10月中旬可將中冶新材料現有堆存渣全部處置完畢。
副產物無害化處理項目的順利投產,將為我國鋰電池三元前驅體浸出渣及鎳鈷固廢資源化處置指明方向,在我國廢料綜合利用行業意義重大。建設過程中,中國五冶項目團隊,克服疫情、天氣、材料運輸等困難,聚焦主責主業,以優質工程助力“碳達標”,為行業副產品處置提供了樣板。(胡丹)